托嬰中心草莓班
作息表
教導孩子「生活、飲食、衛生、安全」四大項與日常密切相關的議題,為孩子儲備未來生活必須擁有的能力。
時間 |
作息 |
08:00 09:00 |
學習區探索/我會整理書包 |
09:00 09:50 |
蒙特梭利工作時間/外出散步(週四) 視天候狀況進行,坐推車到戶外逛一逛 |
09:50 10:40 |
兒歌律動/主題圖卡認知/故事欣賞/寶貝好習慣 |
10:40 10:50 |
收拾教具/洗洗手、擺餐具 |
11:00 11:30 |
營養午餐 我會清潔與收拾餐具 |
11:30 11:55 |
我會鋪床 |
12:00 14:30 |
甜蜜夢鄉 安撫入睡、記錄生活點滴 |
14:30 15:00 |
起床/我會收棉被 把棉被歸位、換尿布、上廁所 |
15:00 15:40 |
點心時間/刷刷牙 |
15:40 16:00 |
益智組合建構 |
16:00 17:00 |
體能遊戲/美勞活動(週三) |
17:00 之後 |
學習區探索/和同學說掰掰 自由探索、協助家長與幼兒重聚(親師交流)、與幼兒說再見 |
培養良好習慣
生活習慣
禮貌、尊重、友愛、養成良好人際關係、懂得收拾等…。
飲食衛生
認識蔬果的營養、均衡飲食的重要、用餐禮儀、不挑食、各種食物的營養、少吃零食…。
疾病防治
洗手預防病菌、戴口罩、視力保健、生病或受傷如何應變…。
安全教育
上下樓梯、過馬路、坐電梯、使用電器、地震、火災、陌生人、走失等各種狀況的注意事項及應變方法。
口腔衛生及如廁盥洗
刷牙漱口的方法和重要性、少吃甜食、上廁所的衛生習慣、衛生紙的使用、洗手五步驟、飯後擦擦臉…。
兒歌律動
在遊戲與想像中去感受身體的動作及敲擊的樂趣
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,不分國界、不分年齡,小朋友對音樂的反應更是明顯,一聽到音樂就不由自主的點點頭、擺動身體。
孩子透過兒歌律動的歌詞學習了語文句子,透過音樂感受了節奏,透過身體動作模仿發展了大肌肉的協調與天馬行空的想像力。
音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,我們提供了各種樂器讓孩子玩,手搖鈴、沙鈴、沙蛋、鈴鼓、響板、音感鐘、木魚、三角鐵、鐵琴,想玩音樂隨時都可以。
美勞活動
享受塗鴉、撕貼、蓋印和團體創作
七彩的顏色最能抓住孩子的目光,但是實際用手去感受顏色沾在手上和紙上,卻是大大的感官刺激,經驗了多次的美勞活動後,就越來越能享受這些五顏六色帶來的衝擊。
每個寶貝的氣質皆不同,有人能很快適應新事物,有人則要觀察很久才願意加入,我們會等待孩子自己準備好,當看到寶貝願意跨出那一步時,老師們都好開心並給予肯定,大家一起共同完成的作品感覺特別讚。
蒙特梭利教育課程
蒙特梭利教學法
孩子的頭腦充滿著許許多多的資訊,很需要組織、整理、吸收。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,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,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。所以,蒙特梭利教育課程是以自由為前提,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,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。蒙特梭利的教具有以下四大特色:
- 具有吸引力
- 易於單獨操作的
- 培養觀察力
- 關聯性的聯想
蒙特梭利教育精神
尊重兒童 以兒童為中心
認同兒童的情緒,了解兒童的感受。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,他很容易產生自信、有安全感,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;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、侮辱,總是不被尊重,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。重點在於,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不是附屬品。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,最好蹲下來,跟他眼神相對,不要用一個「高高在上」的角度。反過來,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,我們也要仔細傾聽,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,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,才會說出來,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。
強調幼兒自動學習精神 給予幼兒自由的選擇權
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去去依據幼兒的興趣去開發其潛能,所以強調在以教具引起兒童自由活動及自動學習的精神。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,不是填鴨式的教育。 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, 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「工作」。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,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,因為「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,是我自己選的!」孩子有興趣,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,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「重複」的情形發生。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?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,他有學習動機,就特別想要學會。
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,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,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,他想要聽好多次。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?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、有興趣,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,就是孩子正在學習,他想把故事內容記住。
重視日常生活訓練
為了養成孩子的自由與獨立,特別訓練幼兒身體各部份的動作與協調,培養幼兒照顧自己,照顧環境及待人接物的能力。
把握兒童的敏感期
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。人從出生到長大,有很多段的敏感期:
在孩子一歲左右,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,即使是一條小毛線、一根迴紋針、一顆小米粒,他都會撿起來,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。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,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。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?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。
至於兩、三歲的孩子,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,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: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、洗澡的順序要一樣、餐桌的座位要一樣、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…。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,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,他會覺得很不舒服。生活模式有固定的順序,可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。
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,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,奇妙的是,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,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。所以,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,若要做任何改變,都應事先告知,給他心理預備,若能了解孩子,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,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。
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,有了智慧卻沒有 品格,將是人類的大災難。在日常生活教育中,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,包括開關門、接電話、接待客人、以及擤鼻涕等等,這些小事累積起來使孩子成為一個有品格的人。(摘自: 陳秀芬 演講)
蒙特梭利教育內容
日常生活教育
「日常生活教育」是蒙特梭利環境裡,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,它包括基本動作、生活禮儀、小肌肉發展訓練、動作的控制、照顧自己、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,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,使其適應環境,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,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、手眼協調及互助、愛物的好習性。 舉凡撕紙、貼工、切東西、拿物品、轉瓶蓋或門把、剪紙、捲、揉、捏、走、坐、站、跑…等,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,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。
感官教育
「感官教育」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,包括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及立體觸覺等,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,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。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,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,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,自主性強,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。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、圓柱體 等立體幾何教具,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,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、面積時,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,他有很具體的概念,怎樣也難不倒他。(摘自: 陳秀芬 演講)
語文教育
說和聽,主要訓練孩子的專心、敏感度、順序感以及對語文的喜愛和欣賞的重要性。此階段可帶給孩子的教學活動有聆聽故事、說唱手指謠、唱兒歌、唸詩詞以及對於活動和物品的命名。
生態教育
植物:透過實際的觀察與觸摸,讓孩子認識植物的果實、種子、根莖葉、生長過程和生長環境,也練習照顧植物(澆水、擦拭葉片)培養孩子愛護植物的心。提供真實的蔬果讓孩子觸摸,認識蔬果的原形與剖面,聞一聞各種蔬果的味道,感受各種蔬果的重量與觸感,並練習配對裝入對應照片的紙袋中。
動物:透過動物的照片及擬真模型、自然科學圖書館書籍…等,認識動物的特徵、成長過程及生長環境,培養孩子愛護動物的心。